一、取得的突出成绩
50多年来,我国包装印刷工业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由封闭的作坊式、手工操作到产业化、现代化的变革。
包装印刷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整个国家来讲,包装印刷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
在生产过程中,包装印刷是最后一道工序,在流通过程中,包装印刷对保护商品、美化商品、宣传商品以及对商品贮藏、运输、销售、使用都起着重要作用。包装印刷是商品及生产、销售之间的桥梁。它在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国家创汇节汇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艰苦努力,目前我国包装印刷工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大大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已经形成生产布局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集机械、电子、光学、化学工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能为轻工、纺织、食品、饮料、化工、医药、服装、家电、玩具等行业配套的广泛采用先进技术的行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包装印刷企业已经具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目前,在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82189家中,包装印刷品印刷企业就有20409家,职工约100万人,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约占整个印刷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每年约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可以说,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包装印刷工业已经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那种“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多年来,各地包装印刷企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主要围绕以下7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1)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2)制版工艺告别“铅与火”,走向了“光与电”;
(3)抓技术进步,使印刷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4)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5)防伪印刷产品的增长推动了包装印刷企业的发展;
(6)狠抓了人才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7)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主要差距
我国的包装印刷行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印刷装备水平从总体上看是落后的,高品质的印刷器材、高档印刷设备仍需进口,精美印刷品的加工能力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东南部及一些沿海城市的包装印刷工业相对比较发达,西部、西南、西北及中小城市的包装印刷工业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主要差距是:
1.国是一个印刷大国,但还不是印刷强国
在当今世界上,印刷及图像传播工业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如美国,1998年印刷图像传播工业总产值高达228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四分之一),产业规模(从业人员和机构数)仅次于美国餐饮业。图像传播工业中的印刷工业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之一,1999年销售额超过1557亿美元,员工总数已超过117.3万人,企业总数约5万多个。
再如日本,1998年印刷业产值为8.7482亿日元(折合930亿美元),企业数为4.3万个,员工46万人,但企业平均产值为2亿日元(折合166.6亿美元)人均产值为1890万日元(折合15.75万美元)。印刷生产额是很高的。
香港的印刷工业,1999年已升至香港制造业的首位,现有印刷企业3800家,加上相关企业已超过5000家,从业人员44000人,1999年全港印刷产值达380亿港元。
我国的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还未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还不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初步统计,2000年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总产值为1500亿元,占全世界印刷工业总产值7500亿美元的2.5%,占全国2000年GDP(89404亿元)的1.7%,占全国2000年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的3.7%。
2.一般印刷能力过剩,高档精美印刷能力不足,企业效益下降。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包装印刷企业有不少长期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据2000年对107家包装印刷企业的调查,盈利单位(人均利税1000~5000元)50家,占47%,亏损企业15家,占14%,两项合计占61%。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根据1999年有关统计数字,西部10省市占全国面积的56%,人口占23%,印刷工业(书刊、包装、报纸及其它)产值只占16.3%。东、中、西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也很大。如广东省印刷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0.1%,占华南地区的75%;陕西省印刷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7.1%,占西北地区的75.3%。
3.劳动生产率低
由于国内包装印刷企业受规模、加工任务、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我国包装印刷企业目前全员劳动生产率在5万元左右,就以劳动生产率较高的2000年统计结果显示,显示人均也只不过15万元。
以全国包装印刷企业中利税最高的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0年利税总额为24737万元,工业总产值为4106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只有32.4万元。
而在同一时期,日本印刷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折合人民币在141万元(东京地区为196万元)是我国的28倍,若与日本几家规模较大的印刷企业相比,则相差更为悬殊。如大日本印刷公司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折合人民币646万元,凸版公司为647.6万元,共同印刷公司为320万元,图书印刷公司为367万元。
再以香港、台湾地区为例,香港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86万元,台湾地区接近100万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般加工能力过剩,而高档精美印刷能力又不足,致使多数企业任务不饱满,造成包装印刷产量上不去。
4.印刷设备的差距
主要是功能少,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平低;稳定、可靠性差。中低档产品供求不平衡或供过于求,高档设备主要仍依靠进口。
2001年我国进口各种印刷设备为13.7亿美元,比2000年的9.012亿元增长52%,2001年印刷设备出口额为3964.24万美元,比2000年的3405万美元增长了16.6%。但进口额与出口额相差悬殊;进口额是出口额的30倍。特别是多色胶印机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近三年来,我国每年进口胶印机用达4.6亿美元。有资料表明2001年进口多色单张纸胶印机645台,国产机80台左右,进口机市场占有率达90%。
此外,如中档以上的柔印机、凹印机大部分市场被国外设备占领,数字印刷机,国内刚刚开始开发研究,目前全部依靠进口。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包装印刷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
5.印刷器材的差距
印刷器材品种繁多,总体差距是品种不全,产品性能、质量差,高档器材主要仍靠进口,有些器材国内尚属空白。
以印刷用纸为例,我国纸和纸板的产量2000年为3090万吨,仅次于美国(8550万吨)和日本(3183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产品品种多达600余种,但高档纸产量少,每年仍需进口新闻纸、铜版纸、书写纸、白卡纸等600万吨左右。中低档柔印版材国内可以生产,高档柔印版材还需要进口,据统计,目前,国内需要量为10万平方米,约90%需要进口。
直接制版所需的CTP版材,目前国内尚不能生产,全部依靠进口,而进口一张CTP版材需要90(均不包括40%的关税和增值税),而国内一张普通PS的价格仅为30元。由于目前CTP版材价格过高,严重地影响直接制版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三、对包装印刷工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中国加入WTO以后,将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获得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市场的多元化将给包装业带来机遇,增加潜在市场的需求。
(1)从国内市场来看,据专家测算,加入WTO后将使中国的GDP增加2.94%,将增加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值。随着各种商品生产量的增加及附加值的提高会相应增加包装印刷品的产值;外资企业的大批进入,商务活动的增多会增加商业印刷的需求;开放金融、保险、电信以及商业流通领域等服务业,也会增加商业印刷、票证、印刷产值;轻纺、家电、日用工业产品、纺织服装产品、一般机电产品出口的增加、来料加工的增多,给包装印刷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预计未来的印刷工业增长指数将比GDP增长指数高1%~2%。
(2)从国际市场来看,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达140个,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在WTO成员之间进行的。入世后,中国可享WTO成员国贸易自由化成果,有利于扩大出口,从而给包装印刷行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印刷所需各种进口器材如各种高档纸、油墨、直接制版版材、柔印版材等的进口关税将逐步降低,有利于包装印刷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从2002年1月1日起,关税平均水平将从15%下降到12%,机电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将下降到9.6%,印刷机械的进口税率由18%~22%,下降到12%~14.8%,平均降幅在32%~33%以上,以后每年都要下调,关税税率。
据了解,中国承诺纸张(铜版纸、白版纸、白卡纸、新闻纸等)的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12%~25%降低到5%~7%。我国印刷工业每年需进口的各种纸张为550~600万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包装印刷企业。
另外,包装印刷使用的直接制版版材,也由于进口价格太高,在包装印刷厂家推广使用中受到了限制。
(4)制版设备、印刷设备和配件入世后关税也将大幅降低。对国内印刷企业来讲,目前印前系统国产化率很低,高速多色胶印机大多是进口,关税降低无疑将有利于包装印刷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此同时,零部件、配件进口成本降低也使企业减轻了很大的包袱。
2.挑战
(1)加入WTO后,外资进入我国印刷市场特别是包装印刷行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今年8月,国务院新颁布修订的《印刷业管理条例》中第12条已明令规定:“国家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印刷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印刷企业,允许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资企业”。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