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黄山奇石》片断
过渡:看了“仙桃石”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现在再来看看“猴子观海”又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
1、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词。(有趣)
2、 “猴子观海”的有趣,奇特表现在哪里?
归纳板书:1、外形奇2、位置奇 动作奇4、样子奇
3、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用“〇”圈出三个动词——“抱、蹲、望”,反馈。
4、 模仿猴子动作,自由表演“猴子观海”(师读生做)
5、 理解“陡峭”和“翻滚的云海”。
6、 扩散性思维:“猴子在陡峭的山峰上想些什么?”
7、 齐读并小结:通过朗读,我们了解了“猴子观海”是块奇特,有趣的石头。
[反思]
为了让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网络上的教案,以第三自然段的“猴子观海”为例。
网络教案A
(出示“猴子观海”投影片)齐读写“猴子观海”的话,“猴子观海”奇在什么地方?
1、在哪里观海?
2、观什么“海”?
3、怎样观海?圈出3个动词
网络教案 B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三节,找出写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的句子用“——”划出。
交流板书:形象逼真
2、再读课文,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一动不动,蹲,仿佛在观看)——拟人手法。
网络教案C
1、“猴子观海”时“猴子”的样子,按课文中的动词顺序说一说。(“抱”、“蹲”、“望”,为了加深理解,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2、(理解“翻滚的云海”。)可配上动作
(启发:平时我们看到的天空的云,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层次很低分明,而且基本是静止的。就是动,也是朝一个方向飘去。黄山的云很特别,四周都是高山高峰,大片大片的云层积得很厚,风一时吹不来,去一时出不去,加上山底下大量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因而,云就像海浪那样“上下左右翻滚”。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奇观。)
3、我们说“猴子观海”是根据“猴子”的哪个神态来想像的?(奇在“一动不动”地观看)
4、指导阅读,让学生在“抱”、“蹲”、“望”等字下加点,读时读出趣味来。
综合网上三则教案,我自备了第三自然段的“猴子观海”的片断。
课堂上我让学生有规律地寻找黄山奇石的奇妙,并逐渐引入理解。如“猴子观海”精彩,奇妙之处在于:
1、外形奇,它真像一只猴子,感觉神奇。
2、位置奇。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很神奇。
3、动作奇。文中用了“抱、蹲、望”三个动词把这只石猴子写活了。
4、样子奇。猴子生性活泼好动,跳上跳下,但这只猴子却一动不动,让人好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奇特的样子,老师让学生模仿猴子,由老师读课文,学生根据内容表演“猴子观海”的样子,时间在3分钟左右,要求学生一动不动地模仿,这样就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而引出一: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呢?答案是猴子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
引出二、理解“翻滚的云海”。我们看大海是从上往下看,但我们平时看蓝天白云是从下往上看。很多时候,天空中的云层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就是动,也是朝一个方向飘去。黄山的云很特别,四周都是高山高峰,大片大片的云层积得很厚,风一时吹不来,去一时出不去,加上山底下大量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因而,云朵就像海浪那样“上下翻滚”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层,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这样,反过来也可以理解“陡峭”一词,也明白黄山的高,黄山的另一奇观“黄山云海”。
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自然地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引入三、想象“猴子观海”的续集。
老师独白:“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猴子观海”的续集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学生既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通过网络备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自己的教案更加完善,更方便操作,课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