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与心理--经典短语


思辨:

10.@whigzhou: 我始终觉得,追求幸福是一种很可笑的说法,就像说“我喜欢饱”而不是“我喜欢吃”一样可笑,我只追求美食,不追求饱嗝。
@溪月寒星:如果你只喜欢吃而不喜欢饱,那也很奇怪。 假如你有了”一直感到饿”的能力,然后使劲吃,虽然吃的很爽,但是还是饿。这时你还会觉得”喜欢饱”可笑么?
@whigzhou: 不追求饱≠不喜欢饱≠一直感到饿
@座禅篼潮:经历大于结果
@whigzhou: 我也不是这意思,我既看重经历,也看重结果,但这些结果里不包括幸福,这么说吧,在经历某些过程或得到某些结果后,我会感觉到幸福,也喜欢这种感觉,但那从来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只是追求其他目标的副产品,就像一个饱嗝←我觉得这个词再贴切不过。假如我追求的是幸福感本身,那我早就去找药吃了,我相信有些药可以让我随时随地立即产生幸福感。


1.骗子培训机构手法是:捏造成功案例,然后找人写软文在媒体传播,发动水军在微博传播(有媒体公信力,有人中招),不幸有大V上当传播,然后作为培训机构的明星案例,大批人上当,周而复始……草根的创业者辨别力差一些,容易被打鸡血的案例营销忽悠,鸡血式营销害死人啊,明白了吗?――@鲁振旺

3.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干爹如云,好人倒霉,坏人嚣张,用不了谷歌,上不去推特,看不了美剧,扶不起老太的时代,让我说:青年们,青年节快乐。我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如果非要送祝福的话,就说一句:你们习惯就好了。――@琢磨先生

8.你聪明有人会说你心机重,你靠的是努力有人会说你运气好,你说自己天生乐观有人会说你虚假,有时候,你明明就是一杯白水,却被人硬生生逼成了满肚子憋屈的碳酸饮料。人一生遇见太多人,即使有些话字字诛心,也没必要活在他们的眼神里,只要内心澄明,就永远不用讨好一个不懂你的人。

4.世界上的坏事主要是好人干的。坏人只能干小的坏事。干大坏事的好人往往是“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哈耶克

6.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避免浪费提高效率的。最简单的一条原则就是:供不应求时涨价,供过于求时落价。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恰好违背了经济学原理。结果造成堵车40公里,损失巨大。制定这项政策的人或者不懂经济学,或者想讨好百姓。但是事实一再证明结果恰恰相反。类似的错误还不少,值得我们好好总结。――茅于轼

5.不能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我们鄙视的人。――安.兰德《阿特拉斯耸耸肩》

7.有钱人喜欢说“钱不是万能的”,长得好看的人喜欢说“其实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瘦子喜欢说“其实胖一点好,健康”,努力的人喜欢说“努力并非决定性因素”。他们只是虚伪地随口说说,你却都认真地信了。

9.吹牛可以,但你得努力把牛给圆上;装逼可以,但你得努力一直装下去。――两个老罗的故事

2.中国着手建立诚信之国。没信用,没契约,就没市场,没金融。现在所谓的市场化,水份多多。根据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社会信用全覆盖。 先从政务诚信开始,不要换市长就换工程就推翻合同,过度到对历史基本不讲假话,如何?――@叶檀

心理:

8.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林夕《似是故人来》

5.当你的心灵一旦被某个灵感抓住,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维度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0.过去更好,我想这是现实失意者对于自我挫败感最深层的慰藉,就像那个成语,生不逢时。――@闫文克

1.沟通就要做好妥协的准备,喧嚣是总会厌倦的虚荣。当陪伴变得让人恐惧,当我们一同前往,却各自成长,总难免贪恋过去。但,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怎么都无解的题。――一朵小碎花

3.很多强人并不怕硬碰硬,不过36计里的“扮猪吃虎”却是专门对付他们的,示个弱,娇滴滴,立马大包大揽,要当保护伞。强人的孩子制造麻烦,有时是对强人父母表达一个特殊的信号,你们不是无所不能吗,我看看,这件事你搞得定不!――某富二代如是说
6.但凡你犹豫,请你这样想:你要做的事情,你可以坦坦荡荡、毫无愧疚地告诉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孩子吗?但凡你觉得有些难于启齿,那就立即停止并且离开。――风鸣岬:正

4.我发现很多中年男人都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看电视时一会儿就睡着了,呼噜都震天响了,但你要想换台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会在你换台的瞬间惊醒怒吼:“谁让你换台的,换回去”………

7.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给出一幅书法,让学生们选择是颜真卿的作品还是柳公权的作品。女儿选了颜真卿。老师打了个叉。女儿说,这幅书法越看越像颜真卿写的。老师说,你再仔细瞧,左下方明明标着“柳公权书”呢。

9.女人的心,一般不会死在大事上,而是那些一次一次的小失望,成了致命伤。

2.选择自杀者,并不是与你我迥然不同的一群人。他们未必“家教不好”,未必“遗传不好”,未必“性格不好”。事实是,自杀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群、任何家庭与任何社会中。有些人脚下的冰层特别脆弱,但每个人其实都如履薄冰,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一瞬间,或一时冲动,或深思熟虑,最终放弃自救,任自己坠入深深冰海。并非每个逝者都“不够坚强”或者“不负责任” ,还可能是因为大脑因病失去了愉悦的能力,因为负性情绪积累到变成自动负性认知,自我认知被扭曲成了悲观绝望的图景――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给所爱带来了沉重负担,自己的存在是亲友通往幸福路上的阻碍,那么越是“坚强负责”,反而越可能选择自我了断。反之,如果懂得“乐观”是一种能习得的能力,并能多多练习以积极视角来认知自我与世界,那么即使身处逆境,心境也会大不相同。经验,是求之不得后的收获。撞上砖墙,是给我们机会说明我们有多么求之若狂……天色不会常蓝,世事难得美满,但看待的视角可选,应对的情绪可变,人的最终自由,尽在于此。――游识猷:生死之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