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广为人知,但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阐述及对策尚欠缺一个兼具经济分析及政策角度的分析。强调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既说明了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性,也从微观层面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
一、从经济学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的重新表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广为人知,关于其成因既涉及企业自身原因,也包括了外部环境的诸多限制。但在分析过程中都忽视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意义,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从理论角度进行重新表述。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任何市场机制的失灵都源于商品或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行为。中小企业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融资,本质上都属于市场交易问题,如果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就能够就融资条件达成交易并完成融资活动。在真正的市场交易中,资金供给者要考虑投资的风险收益,而资金需求者则需要考虑融资成本。当资金供给者拒绝向那些在商业上可行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时,则市场在资金的供给方面失灵;当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没有正确地把握可获得的融资机会时,则市场在资金的需求方面失灵。如果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是完美的,也就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阻碍交易的产权界定等等问题,那么市场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完成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交易,不会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市场均衡状态下,存在的低于均衡价格的融资需求不是经济学角度上的有效需求,不能单纯地归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例证中。基于上述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定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中小企业无法有效竞争国民经济储蓄流和其他金融资源,即中小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无法获得有效供给;二是市场不能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于中小企业群体。
(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自身缺失。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根本没有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根本不存在,市场也就不可能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结构的调整,银行最初包揽了一切金融活动,而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市场发展缓慢或者根本不存在。
2.两种原因导致的市场分割。中国中小企业主要是由非国有经济组成,包括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逐步消灭私有制,使资本主义小生产绝种。只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才得到提高,其法律地位从不合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包括中小企业的非国有经济的社会歧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由此,中小企业也就成为市场分割的最终受害者,即使项目可行性较高,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上也须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根据市场分割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分割、市场自身走向分割两种。(1)政府干预导致的市场分割。大多数情况下,政府的金融资源配置偏好不利于中小企业。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下,银行、证券市场都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的贷款对象。政府干预过度,市场机制运行空间就会被压缩,统一市场也就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即使拥有了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也会普遍存在。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2)市场自身走向分割。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缺乏信用和资产抵押,而且平均寿命短,缺乏稳定性。且行业大多集中于传统行业,技术开发能力低,这与银行传统的目标——提高利润、防范风险的目标是相矛盾的,而对政府而言,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是正的,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只有一部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部分人即使支付再高的价格(利率)也不能得到满足;一个贷款申请人的需求只能部分得到满足,另一部分则被拒绝。即Stiglitz和Weiss 所提出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
3.产权缺陷削弱市场交易基础。如果要寻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非产权问题莫属。明确界定的产权及其(法律)保护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产权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二是放贷人、债权人、投资者等资金供给方的产权界定和保护。关于产权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都已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4.交易费用过高导致市场萎缩。市场不是在真空中运行,“使用”市场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过高不仅会改变市场交易行为,还会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萎缩。(1)信息不对称。无论是事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还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都十分突出,也造成实践中股票价格与公司经营业绩严重偏离,这样,投资者不再关心公司业绩,只关心股价变动,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严重扭曲,融资效率大打折扣,这也就使得投资者在让渡资金时要求较高的风险补偿,这对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十分不利,融资成本过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大大缩水。(2)体制因素。体制因素导致的“办事效率低”,人为地提高了中小融资市场交易费用。在中国办事效率低有可能成为交易费用清单上的大户,两个重要的证据是:第一,在信贷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密切相关的抵押、质押贷款,在中国就存在突出的办事效率低的问题。针对不动产、动产抵押、有关权利质押,与银行合作的抵押登记分散在15 个部门进行。其中,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最为混乱,共有9 个。对权证、金融票据、银行本票等,一般不进行相关担保登记;第二,在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仅在涉及地方政府部门出文环节就要经历一个冗长的程序。程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姑且不论,只要程序存在就会提高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成本。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公共政策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是一个微观问题,更是一个宏观问题。从微观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从宏观上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不好不利于扩大就业和经济发展。当前,无论是出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期考虑,还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公共政策选择都会被赋予更为显著的实践意义,同时也面临更多的选择。基于前文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学解释,中小企业应从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两方面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一)坚持市场化导向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中国三十年改革成功所取得的一项基本经验。在中国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过程中,各级政府也都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有可能出现偏差。为此,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1.政府的主导或推动,在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替代市场实施微观层面上的金融资源配置。在中国,政府通过放松利率管制、提供信用担保以及整合中小金融机构等在一定时间内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提供了便利。但市场才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关键,在这个大背景下,尽量让市场在微观层面去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而不是强调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