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核心。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 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
高校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其使用状况,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不足恰恰是当前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当前新形式下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的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1 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队伍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比,在人员配备、业务进修、技术培训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工种结构也不合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创业发展的经历和市场竟争的锤炼,现有人力资源队伍都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是存在着相对过剩和绝对不足问题。三是年龄老化,平均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生机与活力。四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素质不高。
2 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参与市场竞争是高校后勤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共同特征。而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和“微利保本”的原则,则是学校后勤企业区别于社会企业的显著特点。高校后勤企业既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可持续发展,又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证服务质量,营造育人环境,要实现这些目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人才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大体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即:原后勤职工;学校其它部门划入或分流的职工;后勤自行招聘录用的人员,员工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后勤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由于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又造成员工队伍素质相对下降,应对社会化的能力减弱,缺乏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骨干等关键员工。后勤集团的管理是模拟企业化运作,但政策和措施却仍按计划模式实施,“正式工看,临时工干”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造成有才干、高素质的人才留不住。
(2)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虽然近几年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但后勤集团还处于一种半社会化,半企业化的状态,没有完全与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没有良好的基础。加之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影响下,高校后勤系统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以及后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岗、用人不当、人浮于事等现象,导致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的主动程度、负责程度、规范程度均较低,更缺乏创造性。
(3)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后勤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这项工作放在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他们忽视了高校后勤的深刻内涵,认为高校后勤只是一种简单的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也不必具备太高的素质,从而造成很多学校将机关、院系的富余人员或分流人员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分配给后勤,以求暂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