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诸要素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用好人才,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故人才的使用是管理的重点。没有人才的正确使用,就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就取得不了良好的效益。所以,单位部门企事业都要重视用人,把人用好,以便达到效果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标。
关键词:人才概念;人才资源;人才战略;人才使用
一、人才的概念
(一)人才的内涵
1、学历标准:中专以上,底线至少是一般人才。上不封顶。
2、能力标准:底线是具有特殊技能、专长,不论学历。这种人才本身是特殊人才,亦可发展成为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那么,人才内涵就显现出来了:人才就是具有中专学历以上或具有特殊技能专长的人。
(二)人才的外延
从理论实践上看,人才包括:理论上的人才和实践上的人才——实践证明已经取得成绩、做出贡献的人才;具备人才潜力和素质、未有贡献但可以做出贡献的人。
从结构层次上看,人才包括:一般人才,特殊人才,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从企业管理上看,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这两种人才却是蕴含在上述人才的内涵与外延之中的,在企业管理中要予突出,因为企业所依靠的和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此。
(三)人才具有后检验性,但还有许多前瞻性待用人才
人才有成功者(取得成绩,做出贡献,获得胜利),也有未成功者。但不能以成败论人才。至于先胜后胜、先败后败和最后的胜败,都不能证明是否是人才。三国中的曹操,赤壁战败,能说他就不是人才了吗?赔了夫人又折兵,能说周瑜不是人才吗?上方谷司马受困,能说司马懿不是人才吗?所以不能以成败论人才。故人才的认定标准在于后续待用的潜力上;判据为能力智慧——考察其有无智慧有无能力。而不是学历学位职务职称。取得成绩、贡献较大,固然人才;但有能力有智慧却没有实践(即没有成绩和贡献),也是人才。
(四)人才与其素质不一定相等
高素质是人才的内涵。可从学历、学位、职称、贡献角度划线为人才。不容否认,“三高”(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中有许多佼佼者,但不能排除其中的伪劣者。因为更需要的是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独树一帜的优秀人才。对于庸庸碌碌、没有建树、缺乏创造的一般人,社会不是特别需要的。
(五)人才需要培养和提高
知识和技能都有老化过时的问题,时代不同,大多数人的水平提高了,人才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智慧、能力水平,以便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在实践中就要重视人才、加强人才的学习、培养和使用:人才可以为社会做出比较大的多的贡献,尤其优秀人才永远稀缺,故全社会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风气;社会需要各种人才相互匹配,既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也需要技能高超的操作型人才,目前,有些企业出现了高工不少、技师不多的失衡现象,以致产品工艺过不了关;人才价值在于真才实学,在于贡献,只要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社会就要尊重;人才需要培养、发现和使用,领导责任重大;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才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人才有竞争力而不被淘汰。
二、人才争夺体现第一资源
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如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我国古语曰“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6年短缺60多万名科技人才;欧洲缺少近200多万名信息人才,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00多万人。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人才,十分短缺。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如:修改移民法;发放“绿卡”;给高薪;改善条件;建立基金;把研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为帮企业获取急需人才,“猎头”公司业务每年递增15%;大型跨国公司常在名牌大学抢夺“尖子”,甚至抢在毕业前。
三、人才管理
以前,企业战略往往把“物”放在重点,人才则不十分重视,结果往往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的高度去思考与运筹。
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吸引、保持、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从而提升单位部门企事业竞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人力资本观念,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采用有效的招聘策略。
(一)树立人才资本观念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的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1、把人才的“费用支出”列入“风险投资”项目。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资本,因为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改革开放后,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我国长期平均工资水平仍然相当低,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 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付出5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当然付出的越少越好。对待人才投资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作长期筹划。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似之处,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如果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生产。20世纪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型企业拔地而起。为了扭转局面,90年代初他们花巨资请哈佛大学的专家作战略质询和实现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以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的高额代价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辛苦努力,1998年公司利润达63亿美元。
2、增加对经理人的投入。人才投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包括经理时间和经力投入。高层管理人员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人才。但事实上,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做的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水平如何?”时,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培训”的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是否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时,包括联想集团和清华紫光等著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的各占1/4,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来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来自公司内部,时由部门领导经过对他们的简历,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仔细考虑后向科纳蒂推荐的。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那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过电气公司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