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中华之崛起
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种种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未厌居
叶圣陶早期擅长描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对黑暗社会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厌世思想,叶即反其道而行之,为书斋取名未厌居,散文集出版时题名《未厌居习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迹.
3,髀肉复生
刘备一次赴刘表之宴,席间去厕所时,见大腿肌肉滚圆,感叹光阴如箭,功业未建,心中伤叹流泪.
4,曹操招贤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刘备起兵
《三国志》载,刘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的起兵,靠的是两个马贩子,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奴.两人见刘备有大志,多与之金财,刘备据财用合徒从.
6,曹操捉刀
三国时刘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会见胡使,自作卫士,在交椅旁提刀警卫,使捉刀与代笔相对,为后人留下冒名顶替的典故.胡使别有慧眼,认为坐上的曹公美则美矣,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渔的问号
幼年念书,李渔在《孟子》中读到虽褐宽博一句时,老师解释说:朱熹说,褐,即贫贱人穿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
李渔认为既然是穷人,就该把衣服做得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何却不呢老师也解答不出来.
成年后,他游历到孟子说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请教,才知道之所以宽大为衣,是白天当衣,夜晚当被.李渔终于明白了幼时的疑问,也知道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8,钱学森回国
1947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钱英就计划返回祖国.1950年7月,钱学森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决定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格尔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到了1955年,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外交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回国.
9,慈禧之叹
清末张之洞献给老佛爷慈禧一双碧玉耳环,青翠欲滴.慈禧先是爱不释手,继又长叹一声,将耳环收起.宫女问之,她说:如果数十年前我得到这双耳环,它一定能为我增色,现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绿恐怕只能反衬出我的衰老.
10,孔融争担兄过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相.孔融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十分友爱,融四岁,能让梨可说是妇孺皆知.在他十六岁时又发生一件令世人赞叹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朋友叫张俭,为官清正,敢于仗义执言.他揭露皇帝的宠臣侯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结果反遭侯览迫害.张俭被迫逃离京城,侯览倚仗权势,下令追捕.这一天,张俭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处暂躲一躲.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长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把张俭留了下来.后来,官兵来抓张俭,在孔融的帮助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却被抓入狱.在衙门里,兄弟二人都争着把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弄得县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帮助张俭逃脱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责都由我承担.而孔褒却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因为我才来投奔我家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两兄弟互不相让,明知认罪以后要受处罚,可是都争着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县令只好向上司禀报.最后,为了讨好侯览,判了孔褒的罪.
11,谭嗣同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备劫狱救出光绪帝,由于看守太严,才未动手.
日本使馆派人和他联系,对他说可以设法保护,谭说:大丈夫不作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临刑时,他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书生杨锐
光绪帝预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杨锐入宫,说明太后举动,要杨锐设法.杨锐惊惶失措,冒了一句书生气十足的话:这是陛下家事,应当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在回国后不到四个月便中风病倒了.在与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燕京大学.
14,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