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膏、白球鞋、的确良、喇叭裤、北冰洋汽水、大白兔奶糖、BP机、大哥大……这一串串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脚印,虽然被时间之浪淘洗,却在回忆里日久弥新。从收音机到电视机、从回力到耐克、从公交车到私家车,记忆中这一次次的消费变化,承载着60年的沧桑。回味温馨而柔软的记忆,体会饱满而丰盛的果实,我们再一次被幸福感深深地浸满……
[饱经风霜的票证]粮票、米票、油票、购物证……这些曾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票证,诞生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轰轰烈烈,如夏花般绚烂了40年,1993年戛然而止,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生活的风风雨雨。
1953年,年轻的祖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穷二白的家底,把捉襟见肘的商品平均分配的理念,造就了票证。全国一盘棋,计划体制促使了票证的诞生。当时全国发行统一的票证,各地方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发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票证。就在这些票证中,留下了那个时代每一个家庭消费生活的酸甜苦辣……
[时髦的“的确良”]绿军装,武装带,语录包。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1958年8月26日,北京市染织一厂将新试制出的“的确良”新产品向老百姓报喜。
的确良,也曾被人叫“的确凉”,是一种蚕丝和人造棉交织品,质地柔软,和尼龙料差不多,有各种颜色和美丽的图案,适宜做夏季服装。这种产品很便宜,3元多钱就可以买到1米。的确良笔挺、顺滑,尤其是颜色很是鲜亮。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即使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洋气”的象征。
那时候的男孩子,标准的形象是脚踏一双白球鞋,穿条蓝布裤,套件缎面般软滑的的确良。最会装扮的姑娘则穿质地是的确良的白裙子,为防止“走光”,她们又套上一层衬裙,走起路来裙角飞扬,仪态万方。
不过,的确良事实上并不“凉”。不贴身,冬天不抵寒,夏天透气性差;不吸汗,一出汗,就粘在身上;一遇上水,透明性极强,一到下雨天,爱美的女孩们淋了雨就得把双手护在胸前走路,不然,就全“走光”了。
[浪漫的“布拉吉”]苏维埃风尚带动了1958年的女性服饰消费崛起,连幼儿园的小女孩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布拉吉”,大街上的漂亮姑娘更是穿着五颜六色的“布拉吉”。当时的女同志几乎每人一件,大概穿不穿“布拉吉”,不仅仅是风尚的取向了,更多的是思想觉悟的问题。
[标准的中山装]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中山装是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这一符号带动了男性服饰消费,它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息息相关。
中山装作为服装虽然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但也继承了中国服装的一些传统元素。当然,它最大的特点还是开放性。首先,它颠覆了清朝时期的“长袍马褂”,吸取了西欧猎装和日本服装的元素,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风格,又参照了西服平整、挺括、有衣兜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开明开放精神。
[让人羡慕的“四个兜”]上世纪50年代,军装上的四个兜是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的一种特殊标志,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一般的战士军服只有上面的两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的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也构成了一段服装消费印记。
[流行的假领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种没有袖子、只有上半截的衬衫,当然它不是衬衫,仅仅只是一个领子,为的就是在穿上外衣时在颈部露出领子,一时间成为流行。别误会,这不是谁家的巧手媳妇自己动手裁剪出来的,当时的服装店货架上随处可见,比今天的领带还要普遍。
[人人有份的白球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白球鞋非常热门。它是白帆布运动鞋的别称,估计几乎所有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三个字都怀有强烈的怀旧情结,具有同等怀念价值的东西还有与小白鞋相匹配的白鞋粉。更年轻一些的朋友可以向父母一辈打听一下,没准他们的同学里就有叫“小白鞋”或“白鞋粉”外号的人。
[国际大牌的皮尔卡丹]1978年,皮尔卡丹作为一位旅游者第一次进入中国,一些官员听说,“一个法国裁缝”来了。在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上,他穿着毛料大衣走在北京街头,身前身后满是好奇打量他的中国人。在此后30年中,他来中国超过了30次,“皮尔卡丹”成了中国人知道的第一个国际品牌。
皮尔卡丹的一些随行人员私下称他为“老头”。“老头”始终用他的行动告诉你,他总是前卫,总是走在所有人的前面,是潮流的引导者,如同他一贯的时装设计风格,正如30年前他来到中国的“冒险”。
[归去来兮的可口可乐]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可口可乐曾于1927年进入中国,1949年随着美国势力一同退出中国内地。巧合的是,4天之后的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时隔近30年后,这个曾经与美国大兵形象联系紧密的饮料,再次进入中国内地。1981年4月,中国第一条可口可乐装瓶生产线投产,主体设备由美方提供,每分钟可装300瓶。这个“含有中药味”的饮料,自此开始逐渐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崭露头角的商业广告]1979年的广告,可看作市场经济浮出水面的第一口呼吸。1979年,中国的广告世界里出现了如此多的第一。这一年年初,上海延安路恢复了户外广告,广告牌对面就是外宾云集的锦江饭店。1月4日,《天津日报》通栏刊登了“天津牙膏厂”广告,成为首个刊登广告的新闻媒体。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它的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产品是上海汽水厂的幸福可乐,广告语是:清爽可口,芬芳提神。
当年3月15日,“雷达表”广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成为第一个在内地做广告的外国品牌。同一天,雷达表还在《文汇报》做了手绘的插画广告。据说发布广告后3天内,有700多人到黄浦区商场询问雷达表情况。事实上,4年后,雷达表才真正进入中国市场。
[惊世骇俗的喇叭裤]喇叭裤上细下宽,细得把整个屁股绷得圆滚滚的,宽得足以当扫帚扫完几条大街。据传,喇叭裤起源于法国,后来在美国、香港等地流行起来,年轻人都穿上紧绷着臀部的大喇叭裤、留着长头发或烫发,以此为时尚。这种风气很快通过一些华侨传了进来。
穿着喇叭裤上街是有“风险”的。当时一些地方对喇叭裤的谴责还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穿喇叭裤成了“盲目模仿西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剪裤运动”。看到马路上有青年裤腿飘扬的,就拉过来丈量一下,一般超过七寸的就剪。剪法还很有技巧,沿线脚左右各剪一刀,然后用手一扯,“嘶”一声裤子就报废了……
[神奇的外汇券]外汇兑换券是一种含有外汇价值的人民币凭证,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进入中国内地时,须将所持外币在中国银行或指定的外汇代兑点以当时的汇率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使用兑换券可以购买一些用人民币买不到的紧缺商品,一时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纸”。
后来东西多了,人民币啥都能买到了,进友谊商店也不用看护照了,1995年1月1日外汇券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充满洋味的蛤蟆镜]蛤蟆镜,墨镜的一种,大镜片,浅颜色,挡风养目,防晒遮阳,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成为时髦男女的专宠。为什么叫蛤蟆镜?也许是因为镜片大,颜色浅,戴在人的脸上像蛤蟆的两只大眼睛,故而得名。
那时候人们戴的蛤蟆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上面贴的商标不揭下来,以显示那是正宗的“舶来品”,招摇过市,因为商标上那两行外国字母多少能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心。其实,当年的蛤蟆镜极少有真正进口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厂家仿造的。相对于老式的墨镜而言,蛤蟆镜的确是样式新颖,美观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