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幻灯演示1-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这里,我将对这节课进行以上(幻灯演示3)四个方面的说解,衷心希望,得到各位的悉心批评和指教,谢谢!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展示幻灯片4)
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幻灯演示5)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
3,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幻灯片演示6)
了解什么是政党制度;
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
理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西方多党制的原因.
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教学难点是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二,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1,教法选用:
多元课堂元素运用.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主人;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堂创设情境分析解决问题;采用研究协作引导法,师生共创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与协作.
2,学法指导:
在"生活里学会思考"是讲述这节课的主线.
通过"教师设问――小组协作讨论――分析例证"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式引入:
在本节课引入新课时,我选用一则大家较为熟悉的材料,采用探究式引入,力求首先建立师生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拉近距离.
(材料:幻灯片演示7)
在学生读完材料并饶有兴趣谈论时,针对材料提出问题:
1. 我们从材料中得知美国是怎样的一种政党制度形式 (两党轮流执政)
2. 两家公司为什么要和政党相联系 (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3. 政党和企业之间有何共同利益,都是代表谁的利益 (资产阶级)
4. 两党能不能不轮流执政,会造成什么结果 (不轮流执政,利益不平衡,两党会引发激烈斗争.)
5. 我们国家需要这样做么
这样必然引起学生一步一步探究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峰回路转地引出新课!
2,研究协作 创设情境:
这个框题的内容比较特殊,涉及旧版本四个框题的知识要点,要学好必须有所侧重.这节课我采用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一些与内容相关的问题.
例如:讲述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时,我采用这个图示.(幻灯片展示8)
(解释)放置同一平面,表示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合作,围绕一个中心,表示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只是"政治领导",归结他们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亲密友党关系".
3,汇报结果 释疑解惑:
学生在分组探究中的获得,需要汇报小结.教师在汇报后,自我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呈现的困惑,进行点拔,主要有: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学生主要是对"为什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而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产生疑问.(幻灯片演示9)我采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正面,举出《第二教材》上一道题目来解释,题意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体现了什么 答案就是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稍解释为这是体现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决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是一种大政方针的政治领导.反面,如果也是思想指导,那么意味着各民主党党派也遵照共产党的信仰,纲领和路线等,这是有违政党的特征"具有自己的纲领"的.如果又是组织领导,那么各民主党派的一些人事任免,成员组成和机构设置等都得受制于共产党,也是违反政党组织独立的.正反论证,讲透知识.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让民主党派来执政 ",对于这个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我采用三方面突破.
一方面,区分认识."多党合作"不等于"多党轮流执政".(幻灯片演示10)这种说法实质是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合作"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是有别于多党轮流执政的.中国能不能多党轮流执政呢 引发谈论.
另一方面,摆出道理.首先,以孙中山的话语"中国照搬外国的多党制和议会制,不但是学不好的,反而学坏了."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另外,再次引导学生联系前苏联的历史经历和我国如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分析.此外,再来目前共产党党员人数和各民主党派人数的数据表的对比作为佐证."三层包装"入情入理.第三方面,挑明实质.系统地从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性质,这种主张的实质和后果上阐述对问题的认识.收尾结束.
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使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找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观点,进入下一环节.(幻灯片演示11)
4,归纳总结: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回忆,并注意最后点出重点和要求学生思索的难点.
至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为检验和巩固教学目标的成效,我们也在教学中参加一些配套题目.,
5,训练反馈:
第一部分:课堂演练.
主要采用材料分析题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来思考探究,找寻联系,分析综合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归纳解答材料题的方法.
第二部分:课后思考与讨论.
设计题目巩固知识.
四,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