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必修1《地理》(人教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意义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 学环 节
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组织
学生主体活动
新课引入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创设情境
播放自然界的“三态水”图片感知自然界的“三态水”
整体感知“三态水”游戏:分蛋糕
每说一种水体相应的学生站起来
水圈的主体;
淡水的主体;
目前主要利用的水体;
长江水的补给水源
引导学生轻松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水体
承接
概念补充:河流补给自
然
界
的
水
循
环
谁是长江补给来源,谁就是长江的朋友,是朋友的请站起来。
冰川、大气降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这些水体补给长江水,那么长江水会不会转化为其他水体呢?转化为哪些?
大气降水、地下水、湖泊水
“长江水与湖泊水”
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湖泊水
枯水期:湖泊水补给长江水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不过有些转化是需要周折的。速填一下学案,看看水体间的转化需要什么环节?落实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CBA水循环的意义
引导学生升华主题用一句话把四幅场景概括出来1.新加坡人热得无处藏身,只好整天泡在水里→缓解不同维度热量收支不平衡2.黄土高原的沟谷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人们无处立足,只能全部前往别处→塑造地表形态3.海面上到处漂浮着鱼类的尸体→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地球上可用的水越来越少→促使地球上的水不断更新,维持着地球上的水量平衡使讨论的结论与知识点衔接猜想电影的结局
学生讨论
再次激发学生兴趣人类请来了自然之神,人与神的对话:展示神的忠告:学生模拟“如果河流水太多了,陆地上岂不是经常洪水泛滥吗?那你们人类只好生活在水里了。河流水并不少,只是你们人类太贪婪了,远远超过了我的循环速度,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让水相互转化,调控河流水量,及时把水存入地下、湖泊或冰川,旱季时又还给河流,你们人类破坏了这种机制,把树砍了,让河流水白白流掉,旱季又没水可补,不缺水才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全班齐读神的最后忠告“人啊,你们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升华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