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一样。本文将根据当前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等几个环节上,讨论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一般方法。
一、筹资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从税收筹划的角度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方式效果最好,向金融机构借款次之,自我积累最差。因为企业自我积累是由税后利润形成,是长期经营活动的成果,筹集过程非常漫长,而这些资金一旦再投入企业,资金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合二为一,股息的分配只能在税后进行,股利的支付不能冲减费用,存在双重征税问题,产生的税负最重。中小企业可选择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筹资,因为这种方式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多,为企业寻求降低融资成本和实现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运作空间。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效果虽不及前两种方式,但企业仍可以利用良好的银企关系寻求一定规模的税负减轻。根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负债筹资的利息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因此企业偿还利息后,应纳税所得将有所降低。而且在企业的投资产生收益后,出资机构实际上也需要承担一定税收,从而使企业实际税负相对降低。
二、投资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利用现行税法对投资的有关减免税优惠政策,通过对投资方案的优化选择,可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通常可以从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进行筹划。
第一,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根据财产组织形式和法律责任权限,国际上通常把企业组织形式分为三类,即公司企业,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企业组织形式分类的第二个层次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划分的,这个层次分为两对公司关系,即总、分公司或母、子公司。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有不同的税收水平,因此,投资人在组建企业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的组织形式将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影响。一般情况下,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采用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比较合适。当企业规模做大后,设立分支机构时,会面临设立公司还是子公司的选择。分公司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它所发生的亏损可冲减总公司的账面利润,但却不能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母子公司分别独立纳税,虽然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子公司的亏损不能并入总公司账上。因此,当企业扩大规模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时,组建初期生产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发生亏损可能性较大时,设立分公司较有利,用外地发生的亏损冲减总公司的盈利,以减轻总公司的负担。而当生产经营正常、产品打开销路、扭亏为盈后,应考虑设立子公司,以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投资方向的选择。为了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大势所趋,目前国家规定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少、边、穷”地区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收。为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国家规定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2001―2010年期间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但对于一些规模小的企业,考虑各地的准入条件限制(如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可进入园区投资或享受优惠政策等),则投资地点可在城市、乡镇与农村之间选择。事实上在同一地区的城市、乡镇与农村之间的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率是不同的,通常乡镇与农村的这些小税种的税率比城市要低。
第三,投资方式的选择。中小企业投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现汇投资方式、有形资产投资方式和无形资产投资方式。现汇投资方式一般是指以货币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尽管也可考虑用现汇购买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形资产进行筹划,但毕竟受到购买范围等诸多限制。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大多宜采用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两种方式。这样做基于以下两方面道理。一方面,由于有形资产投资方式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可在税前扣除,从而具有抵税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以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因此,企业可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评估方法,使被评估的资产合理增值,这样既可节省投资成本,又能多列固定资产折旧费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缩小所得税税基,达到节税的目的。此外,由于我国养老、医疗和失业等基本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国家鼓励企业兼并亏损企业。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如果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基本相等,即净资产为零或者负数时,兼并企业以承担被兼并企业全部债务的方式实现吸收合并,不视为被兼并企业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不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根据上述规定,在企业合并时,被兼并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也不缴纳营业税(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产权交易行为不缴纳营业税)。此外,被兼并企业合并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间,可由兼并企业继续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