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思考(一)


  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经过会计教育界、学术界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检验,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稳定的架构,即由基础会计学(或者叫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三个层次的课程组成。这三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如何衔接好三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对提高财务会计学科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和翻新,会计改革也日新月异。这导致了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在方法层面处于不断变化、在数量层面处于急剧膨胀之中。尽管各高校在财务会计学有关课程的课时上均作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时增加上),但是,财务会计课程教师同行们纷纷感叹现有的课时难以完成该课程应包含的教学内容。尤其是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基本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后,使得财务会计学课程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本文将三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研究现行课程之间的内容分工和衔接中的主要问题,从而进行整体协调和加强课程间的衔接,是提高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解决有限课时与日益增加的课程新内容之间的矛盾必然选择。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存在误区

  基础会计学作为基础入门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

  基本理论部分的核心是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等式、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的核心是围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展开的会计核算循环过程和基本方法。由于基础会计学属于的基础地位,其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和成熟,会计改革和经济发展对该学科的主体性内容影响也不大。但是,从财务会计学三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看,该课程在目前高校中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存在误区。笔者从不少高校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大纲中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的在广度上有扩张的趋势。如不少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包括单独成章成节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有部分高校的大纲还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这种内容安排的弊病是过多地介绍了与基础会计学核心内容不直接相关的抽象概念,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此外,现行各高校的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也包含了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原则等财务会计学基本理论,这就需要与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基本理论部分作合理分工与衔接,不能简单重复。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的体例和内容与中级财务会计学存在较大的跨度

  由于基础会计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理解必要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循环过程和方法,目前该课程绝大多数教材中对基本方法和技术部分内容体例是以工业企业的供、产、销过程的简单业务为背景,按会计核算主要循环过程为主线的体例结构进行展开的。目的在于使初学者掌握复式记账法下从凭证到报表编制的整个核算过程和基本方法。这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主要按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线展开的教学内容体例相比,不仅教材内容体例发生极大变化,而且,面对的会计处理业务和方法一下变得纷繁复杂,很多学生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难以处理好与不断更新、增加的会计准则内容的关系

  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作为基础会计学的后续课程,是在企业(公司)范围内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本依据,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专门程序和方法,着重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具有实务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该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处理企业发生的具有共性的交易或事项能力。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体例结构一直比较稳定,教学界同行的看法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最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的问题上,不同版本教材、不同高校的教学大纲中,存在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新会计准则的众多内容在有限的课程学时中应该放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处理上。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经颁布实施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将更甚。

  此外,我国除《企业会计准则》外,《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仍然有效,只是适用不同的企业类型,同时,准则与制度、制度与制度之间还存在不少具体的差异。这又使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存在是否需要兼顾会计标准间的差异问题。

  (四)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我国会计学本科专业中,单独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在很多高校还不到十年。

  虽然目前该课程已经作为各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了,但是,与其他两门财务会计学课程相比,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组织的情况看,该课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建设不能反映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步伐和我国会计实践的需要。

  由于在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学之初(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企业面临的主要日常业务基本上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已经交代,所以,早期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类似教材的内容,在处理依据上也以介绍国际准则或者西方国家的处理要求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的新准则体系颁布的情况下,尽管国内各高校也纷纷修订编著各自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但是与中级财务会计相比,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对我国会计改革最新成果的反映还远不如中级财务会计学及时和充分。

  (2)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体例和内容缺乏统一性。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体例在教学界一直没有个统一的说法,凡是除了中级财务会计学所涉及的企业通用性业务之外的所有内容,包括企业非普遍性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和新兴问题均可以归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具有专题性。而对于专题的多少问题,体现在目前各高校的不同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或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差异很大。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新经济现象和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企业的并购、股票上市、融资租赁、跨国经营、重组破产等经济现象日益普及和频繁,特别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合并、外币折算、金融工具、套期保值、职工薪酬及租赁等特殊业务和新兴业务都作了规范。这表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各自为政和随意性现状,说明该课程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之初把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加餐”性质的陈旧认识仍然存在。

  (3)由于高级财务会计课时的不足(多数高校的课时在50学时左右),很多应在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即使写进了教材也无法列入教学大纲,从而造成整个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空白和断层。

  (五)课程时间安排中的衔接问题

  笔者从不少财经类高校的培养计划的了解中发现,有些高校对三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没有做到前后的连续衔接,课程安排存在隔学期、甚至隔学年的现象。由于三门课程的知识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这种间隔式的安排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

  二、对优化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三门课程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加强三门课程间的内容分工与衔接。

  2.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二)几点具体建议

  1.关于基础会计学

  我们认为,基础会计学作为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的核心是让初学者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循环过程和方法,对于基本理论的介绍不宜过多、过深,这个“度”应该以能理解和清楚企业会计基本方法和技术的要求即可。从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角度看,基础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应服务于基本方法和技术之需,不宜追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完整展现财务会计学理论。比如,对于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等假设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诸多原则在基础会计学中不宜单独成章成节地予以教授,完全可以不讲。但是,对于基础会计学中作为入门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会计等式、会计要素、复式记账等必须讲清楚,对于与理解基本会计核算循环直接相关的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假设或原则可以结合账项调整等内容时予以引出介绍。

  此外,由于基础会计学侧重会计核算循环的体例安排,从而相对弱化了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这是造成它与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存在很大跨度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教学目标所侧重的会计核算循环过程和基本方法,是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的“明线”,在“明线”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条沟通中级财务会计学的“暗线”――即,基础会计学所侧重的这些具体核算环节和方法都为对六大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服务,“六大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整个财务会计学的主线。所以,教师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条“暗线”的关注。比如,可以在财务报告的编制的教学过程中侧重说明这一“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