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有“门道”
嘉宾:鲍志伸东格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小记者:顾文豪建平中学高二
小记者:很多同学自由练笔写得不错,但课堂命题作文的成绩大多不好;学校老师说,主要是审题思路不正。老师还说中考作文,审题要求比平时更高;因此,想请你谈谈如何在试场上准确把握作文审题的思路问题。
鲍:审题是决定命题作文成败的首要关键,在考试时只有审题正确,才可能取得合格成绩;否则,文字基本功再好,也要砸锅。而语文应试留给作文的时间有限,审题的时间至多只能是十来分钟。因此作文应试时不仅要审题正确,而且必须集中思想,尽快把握审题思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首先要稳定情绪,排除杂念,克服平时在自由练笔中“我行我素”的习惯外,应了解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般特点。按理来说,一般命题作文只提供给作者一个文题,不带其它文字要求。其审题目标无非是三个,即一审文体要求,二明题材取向,三定写作重点。但综观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往往还附加了若干具体要求,如“必须夹叙夹议”,“自拟具体题目”,或在篇幅控制、卷面注意及写作方面提出一些特定要求,因此我们在作文审题时应认真审题包括附加说明、具体要求在内的作文题的全部文字。
小记者:每次作文,有些同学虽然认真审题,但老师还是常常认为有偏题、离题的现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鲍:审题是我们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第一步没走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文不对题,甚至离题万里,自然也在意中了。你自我感觉审题还是认真的,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说明你在审题方面习惯、技巧与能力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你应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一拿到作文题,在动笔前,要认真读题,要认真的揣摩作文题中的每一个字,从而明确题目要求,把握住写作重点、文章中心、取材范围及文体要求,如果是给材料的作文题,还要认真读好材料以及题目对使用材料的提示和要求。总之,审题应做到慎、细、清、明、不留任何环节上的纰漏,俗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你要掌握些审题的技巧,如同类题和相似题的比较辨异,可开启你的写作思路,例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题目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应侧重于写“老师”,刻画老师的形象;后者则应侧重于写“我”与“老师”间的交往过从,重点则要落在事件的叙写上。又如要学会寻找命题中的关键词语以明确写作的重点,例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人生处处有考场》,则应从多方面来表现人生无处不都对我们有所考验。再如要学会体味作文题中所包含的象征和比喻含意,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朵生活的浪花》之类的题目。这样,文章才能恰当地使用好相应的表现手法,透现出诗意来。
小记者: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呢?
鲍:我们常常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审题能力则是我们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题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作文水平与层次的高下优劣。至于能力的锤炼形成与强化离不开日常的训练。建议你可多些作文审题方面的单项训练,现“为你支招”。
[为你支招]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题有这样几个要领:
1、分清文体:首要区分作文的文体,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还是其他类题。
2、领会命题用意:比如要分清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人的记叙文。有的是通过记叙一件较完整的事来写,也有的是通过几件事或几个片断来写,而叙事的记叙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但要注意的是,写人和写事的记叙文中人和事是分不开的。事是人做出来的,不写人就无法表现事。同样,不写事也无法表现人。因此,具体到一篇文章中,要准确地找到侧重点才不会跑题。
3、看清范围大小:文体中往往会有起到限制的词语,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范围中进行作文,千万不能冲出禁区,否则写得越好跑得越远。有些是地点范围,如《街头见闻》、有些是时间范围《童年的我》、有些是人物范围《我的邻居》。对于直截了当的命题限制,同学们还不大会出错,但在近年十分流行的材料式作文和话题式作文中,同学就要通过仔细的阅读、把握文章的限制范围。
4、把握关键词语:每道题目都有题眼。因此同学要善于抓住题眼、一击即中。这里可简要介绍几则方法:加字、减字法。中考命题是十分科学严谨的,老师对于每个字乃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要琢磨推敲。因此,学生千万不能大意疏忽。例如:2001年中考作文题《有家真好》,很多同学疏忽了这个“有”字,同学心里要注意《有家真好》和《家真好》这题一字之差的奥妙。另外,同学也要注意同类题型的比较另外,同学在考试,千万不要放过命题要求,尤其是粗体字排印的文字,这是命题者对学生的重要提示。别小看这几行字,可谓“言约旨远”,它既明确题目的文体、字数,更点明了题目的指向和作文的忌讳之处,有时细细品味“提示”,还能为你开阔写作思路。可以这样说,近年的中考作文题内容和文字明白晓畅,为的是减轻审题难度,但还是有考生跑题、离题。究其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粗枝大叶;二是理解能力不足。会错意、表错意、牛头不对马嘴,那就糟糕了;三是思想认识、生活阅历、语言功底有所不足,审题时依然产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