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告诉我们:“兴趣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多种能力与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一、在快乐中感受音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在我执教的《猫咪别淘气》一课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动作编成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把一只淘气的小猫咪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同学们很快地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歌词,同时帮助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内容,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我在《两只老虎》综合活动课上,利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级变!变!变!!!”、“十二演播室”等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用不同速度、情绪演唱歌曲《两只老虎》,并体验了速度对歌曲情绪的变化作用。又如我在教《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时,我在课堂上让一个学生充当小鼓手,几个同学充当小米粒,要求扮演鼓上小米粒的同学随着鼓手敲鼓的轻重、快慢而相应地蹦蹦跳跳。同学们就在快乐中很快掌握了这首歌的强弱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
二、在快乐中创造音乐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应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在《猫咪别淘气》课中,我设计了创作表演这一环节,对小朋友说:“小猫咪一个人在家除了看电视、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它赶走寂寞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时学生积极讨论,说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然后又对小朋友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办法,你们能编进歌里像刚才一样表演出来吗?”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把自己的词编进歌里,大胆演唱并自编动作表演,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