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教学反思

编程语言,学生与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从课堂上的教学组织者转变为上机操作的指导者。作为教学组织者,负责知识点的传授,此时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参与少。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检验知识,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机操作是实现检验计算机编程语言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此时的教师是上机的辅导者,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上机操作课对学生来说是轻松的,若教师管理不当,会造成学生无所事事的局面。上机课是对理论课的应用和检验,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上机操作前教师要根据知识点布置相应的练习任务,编程序或调试程序。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有一个上机课的得分,这样学生就有成就感。另外可以调动学得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检查。同时学生要完成有针对性的上机报告,进一步巩固上机成果。
  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改变,就是教与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现代教学方法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感受到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趣味,从一个侧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面对枯燥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除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让学生充满信心,意识到本课程的实用性,因此,阶段性作业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阶段性作业方式,即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指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群学习结束后,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程序的编写。当然,这个习题一定要涵盖知识群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以通过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独立或协作完成程序编写。程序完成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评价所完成的任务并完善它。这样学生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群,又在每一个学习阶段能看到自己的实用性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科目,若教师在讲解时不将实用的特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编程语言时就会有“学得无用”的想法,而阶段性作业方式提供了传递的途径。教师在布置阶段性作业时,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将所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实际的问题中。如学完选择结构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出生时间得出所属的星座。这样,既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