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反映《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要求;贯彻落实《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的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份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试做简要分析。
一、具有河北地方文化特色
《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今年试卷第6题要求学生为一则新闻拟标题。材料取自2009年4月22日《河北日报》,原题为《“文化国门•河北华章”活动启帷》。“文化国门•河北华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民航总局和省政府指导,旨在借助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动态展示、文化体验和静态展示活动,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北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河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国门活动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河北和中国文化。选取这则新闻材料,一方面开发利用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考生了解了河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凸显了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
《课程标准》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2009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说明文阅读材料介绍的是出土于我省保定满城汉墓的国家一级文物――“长信宫”灯。长久以来,“长信宫”灯因其独一无二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奇特巧妙的艺术构思被视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巅峰之作,堪称“中华第一灯”。国家邮电部和邮政总局曾先后两次发行以“长信宫”灯为图案的邮票,“长信宫”灯还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到国外展出。“长信宫”灯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河北人民的骄傲。选取《“长信宫”灯》作为说明文阅读材料,对于提高我省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宣传河北文化意义重大。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将会感受到河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丰厚,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材料文质兼美
一份语文试卷质量的高低与选文质量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今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非常厚重,可谓文质兼美。
文言文阅读选取了两篇材料,一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另一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说明文阅读材料选取的是社科文《“长信宫”灯》。这篇文章不但条理非常清晰、语言简练通畅,而且文化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文化特色。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说明的内容,试卷上还配置了精美的实物图片,文字与图片相映成趣。这在以往的说明文阅读试卷中是不多见的。
议论文阅读材料――《读书杂谈》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中的《而已集》。此文是鲁迅于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知用中学对中学生的一次演讲,也是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这篇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谨严、通俗易懂、耐人寻味。此文内容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阅读这样的文章会对考生的读书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叙文阅读材料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精品。全文篇幅短小,仅有八百多字。作者从昙花历经三年终于怒放的过程中得出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的人生感悟,获得了有益的启示。这篇文章将景物、情感、哲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篇美文。
三、强化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年的语文试题导向明确,积极引导我省语文教学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思维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年的语文试卷覆盖面广,《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几乎都有涉及。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不可偏废。
今年的一些考试内容触及了教学的盲点。如第4题修改病句的考查,首次引入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考查。这就使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扩大到了复句的范畴,将语法教学的触角引导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如第7题,首次将解释文言虚词的含义列入考查范围,称得上是历史性的突破,这对加强文言虚词教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两篇课文(一篇是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另一篇是非推荐背诵篇目),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可以有效避免猜题押宝,这个导向无疑是良好的。再如记叙文阅读中第21题“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考查了议论、抒情与说明这些表达方式的区分,弥补了我省以往对这方面内容考查的空白。
今年的一些试题,还会将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如第5题为名著阅读题,采用“为给出的对联拟写下联”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原著的阅读以及理解、概括的能力。《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推荐了阅读的书目。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远远没有落实到位,今年的这道试题无疑将对加强名著阅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如第14题“选文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这其实是对说明中逻辑顺序的考查,需要考生通读这三段文字,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然后再思考它们位置能否互换及原因,这就需要深入思考,增加了思维含量。这对今后深层的阅读教学也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今年的试题,还注重语言赏析能力,突出语文因素的考查。《课程标准》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第16题:“第②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通过考查一个表推测的词语,使考生认识到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弥补了我省中考语文的空白。如第20题是对“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这个句子表达效果的考查,考生首先要判断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体会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这是对语言因素的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综合考查。
四、精心创设亮点试题
“稳中求变,变中求进”是中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我省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都会出现一些富有创意的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年也不例外,试卷中不少可圈可点的亮点题目,体现了命题人的匠心。
今年的试题,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题目。如第3题是一道字形辨析题,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将错别字放在具有时代感的具体的语境中让考生去辨识,更加新颖实用。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的要求。如第5题:
选取《西游记》《水浒》《童年》《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拟写下联是一种高级的仿写,富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以对联的形式考查名著阅读,力图摒除“浅阅读”、“伪阅读”的倾向,是一道全新的试题,既有综合性又有创新性。再如第19题“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需要考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情感”,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今年的试题,打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彰显迁移能力的考查。如第11题:
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就“环境与人的关系”说出以上两种现象各自蕴含的观点。
此题在保持去年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将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同时又考查了考生抽象的思辨能力。荀子的话,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而周敦颐的话,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这样,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话题出发巧妙设题,考查了考生“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的能力。又如第18题“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目前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由文本拓展至学生学习实际。既考查了考生对作品内容、作者思想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能力。将文本意图、作者意图、读者意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考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体验式阅读、创造性阅读,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对话”理念。再如第21题考查阅读材料与链接材料的比较阅读。此题的链接材料是关于“昙花”的说明性文字,在语言表述、行文风格上与文本截然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运用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在阅读材料中加入链接材料,扩大了阅读的容量,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种命题方式在我省中考中尚属首次。
五、作文试题匠心独具
今年的作文试题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
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这道作文题新颖别致、富于创新。它将命题作文的限制、选题作文的灵活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这是我省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上的一个进步。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今年的作文试题写作素材宽泛,围绕“墙”这个话题,可以写物质的“墙”,也可以写精神的墙。写作时,可以从墙的质地材料角度入手,可以从墙的外形特点入手,可以从墙的功能作用角度入手,还可以从人们对墙的认识角度入手……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利于考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此外,写作内容宜深宜浅,可以真实反映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甄别考生的思维质量和写作水平。
《河北省2009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要求:“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今年我省中考作文试题符合这个要求,是很受师生欢迎的试题。试题的提示文字,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开阔了考生的写作思路,便于学生很快地进入构思过程,把握写作主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主题深刻的文章。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实现了淡化文体的写作要求,考生人人都有自由挥洒的空间。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个题目可以从墙的质地、类别、形状、功用等内容出发写成说明文,可以从墙的某一角度引发议论写成议论文,还可以从一个与墙相关的故事写成记叙文。总之,2009年我省的作文试题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将会涌现出一篇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综上所述,我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命题思路清晰、选拔与导向功能并重、知识与能力覆盖面广、命题材料精当、题干设计科学规范,继承中有发展、平实中有创新,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