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跨京港的商业传奇
作者: 金冰 任思强/文 王晓莹/图
2006年10月28日晚,中华一代传奇巨商霍英东病逝。无法参加下月在香港举行的第十届京港洽谈会,或许将成为他最后的遗憾。致力于让更多人富起来、使内地与港澳经济共同发展是霍英东毕生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已足以荣耀、慰籍他84年的人生。
仅靠百元发家致富
霍英东的第一桶金只用了100港元就换来了,也许这足以证明他是个天生的商人。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正值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干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的霍英东年仅20岁,他和母亲认为这是值得把握的好时机。于是两人毅然决定把一直经营的杂货店卖给了别人,把卖杂货店得到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
霍英东认为,看准和抓住时机、找到出路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当时的香港,只剩下一种生意可营运――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而在之后的朝鲜战争爆发时,霍英东率领船队冲破美军的海上封锁,将大批急需的物资运到内地,并收取运输费。几年下来,霍英东赚了一大笔。
在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凭100港元参加战时剩余物资拍卖,在拍卖剩余物资的数年内净赚颇丰。
由于香港的舶运生意越做越多,霍英东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1948年的某一天,霍英东从朋友口中听说东沙岛一带的海底有大量制造胃药原料的海人草,有澳门公司每磅1美元购买有关原料。处于商海中的霍英东一听到有关消息后,就迫不及待与别人合股成立公司,连同船员共90余人出发勇闯东沙岛。
最后,霍英东在这个荒岛苦熬了6个月。将打捞到的海人草陆续卖掉以后,扣除各项必需开支,最终一分钱也没赚到。
但正是因为体验过从得到失的经历,霍英东在日后的生意经营中倍加谨慎,这也为他人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首批投资内地的港商
30岁那年,霍英东已经积蓄了丰厚的财产。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业,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大干一场。结果,在短短一年间他就赚了超过600万港元。在这几年里,聪明的霍英东首创了“分期付款”和“卖楼花”,并制订出大厦的公共契约,这些招数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地产行业通行的惯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