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姓的来源,姓哈的名人

哈姓的来源,姓哈的名人

基本字义

哈  hǎ

一、姓氏源流
哈(Hǎ)姓源出有二:
1、出自蒙古族中有哈氏。蒙古族中哈姓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据《正字通》载:“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
2、出自回族中有哈氏。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

二、迁徙分布
(缺)哈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哈姓来源待考。现如今唯一的猜测就是哈氏起源于少数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据《正字通》载:“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哈姓望居长葛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

三、历史名人
哈 散:元代回族人,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与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从。哈散为19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哈散及其儿子们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左丞相。
哈 麻:字士廉,元代康里人。父秃鲁,母为宁宗乳母,秃鲁以故封冀国公,加太尉,阶金紫光禄大夫。哈麻与其弟雪雪,早备宿卫,顺帝深眷宠之。而哈麻有口才,尤为帝所亵幸,累迁官为殿中侍御史。雪雪累官集贤学士。帝每即内殿,与哈麻以双陆为戏。一日,哈麻服新衣侍侧,帝方啜茶即噀茶于其衣。哈麻视帝曰:“天子固当如是耶!”帝一笑而已。其被爱幸,无与为比。由是哈麻声势日盛,自籓王戚里,皆遗赂之。
哈八石:元代的回回官员兼诗人(1284-1330),在保留回回名的同时,又取了中国姓名“丁文苑”。
哈八失:元代泰定二年以将仕郎,回回国子监助教转任校书郎、按校书郎阶正八品。
哈元生:清直隶河间人,由行伍拔把总。雍正三年,累迁贵州威宁游击。四年四川乌蒙土知府禄万钟找新隶云南之东川府,其党镇雄土知府陇庆侯助逆。云贵总督鄂尔泰械元生与四川兵协剿,贼据险拒,哈元生冒矢石奋攻,克之。鄂尔泰上其功,擢云南寻沾营参将。六年八月迁元江协副将。七年二月耀安龙镇总兵。八年十月乌蒙贼复叛,鄂尔泰调兵三路分剿。元生由威宁一路直趋。不数目击破贼数方。射毙凶目黑寡。暮来,连瞒贼营八十里,直抵乌蒙,复郡治。上深奖其功,丸年二月钱去拥督。哈元生精韬略。善骑射,勇力绝人。简练营伍,恩威并济;三征乌蒙,杀贼数万,四夷贴服。寻调贵州提督。十年召入京,命军机处行走一异数也。乾隆元年,因古州案降到将,派赴哈密效力。三年正月卒子军营,赐祭葬如例。
哈攀龙:清朝肃宁县城人,回族,生于武术之家。自幼勤学苦练,武艺超群,膂力过人。乾隆二年(1737年),考中武状元,封乾清门一等侍卫,赐军机处行走。不久调任福建兴化城副将。后晋升为总兵。因母去逝,辞官回家。哈攀龙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后殿及前殿洞顶,并赠巨匠,亲题“独一无二”,以表对本教之城。友人曾问有钱何不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哈攀龙多年征战,积劳成疾。一次进京议事,乾隆帝见其病重,遂令留住京师,后病故。
哈兴阿:纽祜禄氏,居开原,清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四年(1799年),四川、湖北因教会案引发民变,其从军往剿,以功升骁骑校,继升协领。二十三年补西安副都统。时军队征扩,其偕将军徐昆奏请,改于就近洮州买补营马,其所节可作补给养之资。朝廷准奏嘉许。其在当地设书院,请师为教等受士绅赞扬。道光三年(1823年)调山海关副都统,四年,任直隶总督;后再调浙江乍浦副都统。十二年乞休,回到开原。道光二十八年,卒。
哈剌哈孙:元成宗铁穆耳朝大臣。蒙古斡罗纳氏。曾祖启昔礼,为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马人)。王罕谋偷袭铁木真(成吉思汗),启昔礼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擢拔为千户,任怯薛。祖博理察、父囊加台,皆有战功。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历任大宗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大德七年,进中书右丞相。至武宗时,因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至大元年(1308年),病逝。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长葛县:春秋郑长葛邑;秦置长社县,属颖川郡。隋开皇六年(586年)改为长葛县,唐属许州,至清末不变。民国初属开封道,以后道撤,直属省辖。建国后,一直属许昌专区,1986年后为许昌市辖县。
2、堂号(缺)


【哈姓宗祠通用对联】

(缺)遗憾!

  【哈姓宗祠通用楹联】

  姓承回族;
  宗启王亲。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尼河盟誓;
  长葛流芳。

  上联典指元代左丞相哈散: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早期追随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袭成吉思汗营地,因无备溃败,逃到班朱尼河畔,成吉思汗环视左右,只有19人相随,大呼:谁助我完成大业?19人齐声相应,誓死相从。哈散为“班朱尼河盟誓”成员之一。下联长葛县:春秋郑国县邑,属颖川郡。 哈姓之望族。

  恩留常德;
  孝传固安。

  佚名撰哈姓宗祠联。上联典指元代常德人哈珊。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

  宗衍女真族;
  姓铭哈达河。

  全联典指 哈姓的得姓源流。

  疏浚开渠,尊儒建庙;
  捐资修寺,勤俭持家。

  上联典指元代中书左丞相 哈剌哈孙。蒙古斡罗纳氏。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建大都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镇守漠北,置仓库储米赈济饥民,疏浚古渠灌溉,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下联典指清朝总兵哈攀龙,任福建兴化城副将,为官清廉,勤俭持家。晚年,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友人曾问有钱何不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攀龙说:“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

  恩留常德,郡监开渠行善政;
  孝传固安。贤儿割肉喂慈亲。

  上联典指元代延祜年间郡监哈珊。常德人,多善政。率众开辟河道,既方便行人,又引水灌溉良田。时有歌谣:“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也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下联典指元代大都固安人哈都赤。少丧父,母久病不愈,哈都赤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汤喂母,治好了母亲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