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义
东 dōng一、姓氏源流
东(Dōng 东)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东姓始祖:东不訾。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4、据《东野志》记载:复姓东野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渔,封地东鲁(即现在的山东)的东野(即现在的曲阜),渔有一子,就以东野为姓,叫东野田。当时,就在曲阜修建了较为宏伟的周公庙,由于渔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就经常登上周公庙前的一块巨石向都城凝望,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往父石”。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朝中的东野一姓的官员被奸臣所陷,500余门被灭,只有老大携家谱逃往东瀛,改姓为“东”,隐名改姓直至鲁国灭亡许多年,后代才携家谱迁往晋(现在的山西);因各种原因,后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携《东野志》落户到河南寝丘(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一直以“东”为姓,繁衍生息与此。
二、迁徙分布
(缺)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三、历史名人
东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东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关中华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巩昌人东良会,以总管守商州,红巾军起义时,命他两个儿子携家出逃,一个居华州,一个居朝邑。后来,两地的后代繁衍兴盛,成为关中大族。下联典指明代人东升,博学能文,为官多有惠政。四个儿子有三个中进士,人称“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虞廷宾友;
汉室中郎。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姓的始祖东不识,传说中的虞舜七友之一东不识(一作东不訾)。《战国策齐策四》:“尧有九佐,舜有七友(七个友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虚、灵甫)。”下联典指汉代泾州人东富,官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