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可怕力量,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三个字”

时间:2021-12-03 22:20:21 家庭教育

暗示的可怕力量,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三个字”

文/鱼爸

1

前几天,几个老朋友年末相聚在一起聊天。

有一个朋友谈起我们一个小学同学最近被人追债,结果打伤了人,被关了。

记得在很多年前,我们还一起去河里捉鱼,一起去勤工俭学。

只是,跟着他一起出现在我们记忆里的是他妈妈那张从没笑过的脸。

好像有发不完的脾气。

说实话,当年我们都怕他妈妈。

他也怕,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妈妈的夸奖。

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他跟着妈妈过。

可是压力繁重、脾气火爆的妈妈从来就没有表扬过他。

反而常常跟人抱怨说他不听话,人又懒,不给家里做事。

还说他像他爸爸,很笨,不指望他会读书。

其实当时他在班上的成绩非常好。

而且智商也跟朋友们差不多,人挺聪明的。

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加之妈妈的否定,让他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他跟我们说,“反正我很笨,不是读书的料,不读了。”

最后被校园边上那些小混混瞧上了,于是加入了他们。

中学毕业就被学校退学了。

如果他的妈妈当初能多鼓励他,而不是否定他。

那他的人生会怎样呢?

可惜的是成长无法重来,而人生也没有假如。

2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在小的时候,会听到大人们对我们的评价。

好的评价,差的评价都会有。

但是每个孩子几乎都会想要好的评价。

我记得自己那时候作文写得好,有一次获奖了,在学校的公布栏里公布。

我们那有一个走门窜户卖豆腐的老伯看到了。

每次经过我家就会跟我奶奶说:

“你家孙子真不错,作文写的真好,好好培养,以后会有出息的。”

奶奶喜笑颜开,我听到也心里美滋滋的。

一定要继续努力,并且我自己也认识到自己有这个能力,多了一份自信。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阶段。

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在心理学的发展角度说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

而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自我呢?

心理研究是发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最直接的影响人就是父母。

父母的行为和语言暗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不良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比如父母常常说孩子“你真笨”。

孩子做作业做错了,就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在外边玩的时候起了争执,如果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了,父母就说“你真笨!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被欺负,你就不会去打回去啊!“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说“你真笨!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孩子自己在内心觉得父母都说自己笨,就会变得畏畏缩缩。

做什么事都怕,因为怕人说自己笨。

可怕的是,孩子到了最后,也会真的觉得自己笨。

原因是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说自己笨。

有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讲过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个妈妈带着一个10多岁的孩子找到他说“我的孩子是早产,而且生的时候又是难产,医生说当时可能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我也觉得他有点那个’笨笨的’,学习成绩也很差。”

站在一旁的孩子眉清目秀的,一直低着头听妈妈讲,不敢看医生。

也许他也觉得自己天生脑子有问题。

他后来跟孩子谈了很久,发现这个孩子的反应速度和逻辑思维都很好。

不可能是他妈妈说的笨孩子。

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孩子的智力没有任何问题。

他成绩差是因为妈妈一直以来的心理暗示,说他是早产儿,大脑也受到了伤害。

他就觉得自己理所当然不会读书,不如其他同学。

在心理医生的疏导下,这个孩子解除了这多年来困扰自己的心结。

后来成绩越来越好,升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

3

很多的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而且往往在不经意间犯错。

自己一时之间还察觉不了。

而等察觉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受到了伤害。

父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改变的话,就会让孩子的自我概念中融入你贴的这些标签。

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我发现快4岁的儿子已经在不断地评价自己。

前几天他跟外公说,“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捉迷藏时,我躲起来,你们都找不到我。”

“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在菜市场走散了,但是我没有动,一直等爸爸找到我。”

他就是通过自己的这些经历进行自我评价。

而我不希望他过于强调聪明,而是要努力才好。

有时候我听到他说这些的时候,就会说“爸爸也觉得你很聪明,但是觉得你不够勤快,有点懒。”

而且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跟孩子说“你有点懒”。

这样的话看上去真没什么,可是无形之中我就在打标签,在犯错。

孩子怎么做才是勤快?

为什么要给他贴一个不勤快的标签呢?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大人的主观评价,而实际上真相并非如此。

我仔细想想,发现只要我带着他一起,教会他如何做。

小家伙挺勤快的,比如洗菜、择菜、拖地,样样能做。

只是有时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一件事当然不能坚持很久。

而我却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评价孩子。

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无数的不良心理暗示。

治标得先治本,孩子变坏变差,根源还是父母。

往往是父母本身需要改变。

4

孩子都会积极地寻求赞许,得到认同。

很多孩子到了2岁就有了很强地客服困难的动机,希望获取大人的赞誉。

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个2岁的孩子成功地组装了一个小机器人,会微笑着扬起头,跟父母说,

“快来看呀!这是我做的。”

这个时候,他们在寻求来自父母的赞许。

而这样的赞许会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状态。

孩子需要可以为他们当安全港、关爱、负责的父母,这样才能让他们面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时,能够不会害怕和焦虑。

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好奇心更强,也更加独立。

进入小学之后也会对解决问题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

而一直拥有安全型依恋状态的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家庭生活中都会更加自信平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以,与其主观的打那些标签,不如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引导。

请少一些责怪,多点鼓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将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